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四十八章 帐内议和 (第1/2页)
“敢问公高姓大名?”刘琦缓步上前,抱拳执礼,一脸和善的向贾诩做询。 这幅谦恭和善的态度,反倒是让贾诩的心中多少有些不自在。 对于刘琦这种出身于东州的士人,贾诩一向都是抱着较为疏远的态度,因为这些年的经历,让他不愿与东州士人做深交。 攫欝攫。实际上他也没法深交。 贾诩目下身在西凉军一系,供中郎将牛辅驱使,但他在凉州一系中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。 这要从董卓麾下的一系列的军吏的人员成分来看。 董卓本人是靠着边境军功一路升迁上来的,所以他能够聚拢在身边的人大多为凉州豪强阶级……一群有地,有钱,有粮,有私士,却唯独没有经学世家那般可以走仕途路线渠道之人。 在出身于武威郡正统儒学名门的贾诩眼中,这些人皆属寒门,是没有资格与自己这个举孝廉入三署郎的士子同室为僚的。 贾诩因为自己士人的身份,不是很瞧得起凉州诸豪,可他的士人身份却也有其尴尬之处。 厺厽 宝来小说网 baolaishiye.com 厺厽。他虽出身武威经学之家,但却因为地域问题,在郎署时,一直不能迟迟被派向地方任实职,只能在郎署蹉跎岁月。 凉州寡于学术的地域观念,一直存在于东汉士人的思想中。 像贾诩这样在凉州出身的士子,在两千名名三署郎官中,基本都是被边缘化的,要靠边站。 这跟才华无关,是纯粹的地域歧视,是全人类从古至今都不曾解决的大问题。 而当贾诩在京中蹉跎数载,人过中壮,终于迎来了从郎署下放的机会时,老天爷又给了他一个重重的耳刮。 ——因病辞仕。 这就是天数。 贾诩这样的人,和曹cao,钟繇那样出身的士人不同,他们辞官后,依旧可以因为官宦背景和族中名望而重新被雒阳诸府征召,像他这样的边塞儒门士子,靠察举入雒的,这辈子的机会也就是这一次。 错过就不会再有了。 最终,历经人生冷暖,已是四十不惑的贾诩,做出了一个有悖于他儒门士子身份的决定。 他决定搭上董卓这艘破船。 凭良心说,董卓对他还是不错的,在入京居太尉职后,董卓便命贾诩做他的太尉掾属,作为他在雒阳开府的佐治官吏,很明显是想将贾诩引之为心腹。 可贾诩显然是对董卓有所保留的,他每日只是谨慎的处理分内之事,多余的话或是不该说的言论,他一个字也多不说。 三缄其口,有盈亏,有枯荣。 巘戅宝来小说网戅。即便是董卓要问其策,他也尽量是通过牛辅或是李傕的言路,从旁向董卓谏言。 董卓是明白人,他看出了贾诩对他有所保留,便将他下放到了牛辅军中任武职。 逐渐的,这个人也就慢慢淡出了董卓的视野。 …… 眼下,李傕、蔡邕之辈,在刘琦的眼中竟都不算是大问题了。 他感觉自己心跳的速度竟微微有些急速。 从打穿越到了这个时代,历经多年,刘琦也算见过不少在历史上留下过姓名的人物,但能够触动他心弦的,好像还唯有今日这‘文和’二字——乱天下者矗立其前。 在刘琦知道的汉末诸人中,有一个善用毒计,奇谋百出,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大智者。 一辈子都在看风向,有任何的风吹草动,都会将他惊的像是兔子一样乱窜。 或者可以形容是惊的像是一条毒蛇,一旦受惊了,就会咬上一口,再寻机逃窜。 阴柔,善保,反手可遮天。 …… “贾诩见过公子。”中年文士似是很不想报出自己的姓名,但刘琦已经将注意力从旁边的人引到了他身上,他自然也是无可奈何。 谁叫自己碰上了李傕,关键时刻不但不替自己挡,居然还让自己主动往上靠,自报家门。 刘琦面色深沉的看着他,心中略有所悟——果然是他。 “敢问贾公在朝中现居何职?” 贾诩恭敬地道:“昔为三署郎,相国入京后充太尉府掾属,现为牛中郎治下讨虏校尉,不堪其职。” “哦,那贾公此来随李都护议和,分担何职?” 贾诩没啃声。 李傕颇为豪迈的替贾诩言道:“文和只是以伴将之身随某而来,并无责事,稍后我等公议,他只需在帐内旁听便是了。” 刘琦淡淡一笑,差不多明白了。 这是给李傕作旁听的参谋来了。 虽然议和的事对两方而言是板上钉钉,但有此等人物在,自己还需多加提防才是。 刘琦没再向贾诩询问更多,只是以礼相待,邀请雒阳诸使入帐详谈。 进了帐内,诸人分席而坐,侍从们摆殇置爵后,刘琦遂请令上酒。 蔡邕言道:“大事未议,现自饮酒,恐会误事。” 听了蔡邕的话,已经准备命人将酒斟在爵中的李傕,脸上露出了悻悻之情。 很显然,他是觉得蔡邕这人真的是非常扫兴,但又不好意思当面指责于他。 毕竟蔡邕是董卓少有的士人心腹,在相国心中地位颇高,李傕也不便惹翻了他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