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零七章禅茶人生 (第1/2页)
云峰回到了古街的四合院, 想不到表哥和崔总到了,苏冉冉正在招待表哥和崔总,在古街桃花源的茶艺馆里,三个人品着香茗。 云峰的茶艺馆,静几明窗,四壁明式的花格窗,红木的博古架,名人字画,古色古香。 墙上是一个大大的“禅”字。 苍劲有力。 那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手笔。 窗外,叠石造泉,小桥流水,绿树成荫。 古朴典雅,安逸宁静,是个品茗养性的好地方。 此处无处不漫茶香,又无处不参禅。 一个人,卸下了累,尽享一盏茶的时光,静坐品茗,心似一湾湖水,无人涉足,无人拨弄,没有一丝涟漪,静想人间美好。 那是神仙过的日子。 一杯茶,涤却内心的繁芜。 真是个人生好去处。 修身养性的好地方。 云峰好茶,得自阿爷和外公的真传。 阿爷好茶喜禅,外公更是制作茶盏的大师。 茶盏之道,密不可分。 更是茶道的高高手。 自小就教育云峰,喝什么茶,得用什么样的茶盏。 云峰在茶道上的修养自是不凡。 云峰自小入门,觉的喝茶舒服,有品味。 爱屋及乌,喜欢精美的茶具,逐渐成高手。 也已感受出茶的香,醇,韵,滑等,亦看出茶的品种,产地,制成等。 通过参禅和品茶,云峰从茶汤看见春天,看见人生,晋而看见宇宙,甚至无极,最终,茶汤,还是茶汤,是真水无香,是无味之味。 “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”到了“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”正向“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”方向突破。 自古,禅茶就是一家。 禅能洗心,茶能涤性,苦中有甜 “茶”字折开“即人在草木间”,人与人之间有着禅意 的相连。 四个人谈论着:禅和茶。 外公是制作茶盏的大师,这茶与盏,有不解之缘,表哥家学渊源,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。 “禅茶一味” 对禅茶两届的话题,那么“一味”在何处呢? 云峰请教了表哥。 表哥谈了他的看法;“功夫一味,恭敬一位,载体一味。” “这功夫一味,是指茶与禅都讲落实,熬功夫。有禅达悟,论的是根器与修行。 自古至今,哪一间禅堂没有蒲团坐烂? 而茶,如白琳者,一看产地,二看火候,非生于险峻之地,非老火慢培者不为商品。 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一点;考功夫。 “恭敬一味,”讲的是态度。 这需从内心树立起对佛陀,佛教独立正确的认识,进了爆发出自然的尊敬。 佛教的仪式常用茶礼,茶仪,茶供等方式来表达对“佛,既“觉者”的尊敬。 所谓的“觉者”,就是醒来的人。 表哥解释道: 清雅庄重的仪式,正是寄托了信徒们,清净污染的恭敬之心,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二点。 “载体一味”,是说,茶与禅都需要表达和衍算。 古来祖师唱和酬答,历代茶人烹茶尽具,都是通过形式,来表达一个内涵物的核心。 在中国历史上,茶与禅的兴起,发展趋势相近,同根同源,这使茶之一事成为“禅”一个很好滴载体。是“禅”之一境,成为茶人们修行的最高追求。 人们研修茶道,是为了克服局限,达到自在无碍。而古来禅宗巨匠,无论是赵州的三称“吃茶去”,还是圆悟手书的“禅茶一味”,无不是祖师,籍茶表茶的方便手段。 这就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三点;“互为道器,互为载体”。 表哥不亏是盏茶制作世家出来的人。 对这“禅茶”颇有造诣。 云峰由于受阿爷和外公的熏陶,禅茶的学问,早已异于常人。 云峰亦对三人讲述了,这禅茶的历史和自己所悟的禅茶之道。 自己从简单的一杯茶中体悟出的禅理: “禅茶一味”,是茶与禅的结合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体现。 禅茶的历史,大慨可以追溯的汉朝。 历史久远。 在清寂,古朴的禅堂,以茶供佛,以茶待客,以茶清心,是禅宗人日常的功课。 唐代“吃茶去”三字禅,是禅林的经典。 可见这茶和禅是密不可分的。 茶道的精神就是:“和敬清寂。” “和”是中国茶道思想的哲学核心, “敬”是对自己谨慎,对他人尊敬。 “清”是清洁,清廉。 “寂”是寂静。 茶道精神的“和,敬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