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70章 会见程竺山 (第1/2页)
于寒客气道:“竺山先生客气了,我只是尽了一个炎黄子孙的本份。请坐下说话。” 他还是第一次被人称为大帅,这在近代可是军阀的专称,不过一细想,他可不就是军阀吗? 程竺山谢过一声后落座,又说道:“原本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,没想到大帅亲自前来,倒是让在下省了大事。” 于寒笑道:“先生既然打算长途跋涉,想必身负重任,我这人是个直性子,先生有何要事,直说无妨。” “好,既然如此,在下就直说了。” 程竺山起身拱手道:“大帅,如今华夏内外强敌窥视、群魔乱舞,国事艰辛、万民倒悬,大帅向来行驱逐敌寇、保境安民之举,不知为何屯兵于西丰、八面城,又进驻莲花镇,莫不是是要做同室cao戈之事?” 于寒说道:“先生直爽,我也不藏着掖着了,想必先生也知道,沙俄人对关外之地早已垂涎三尺,恨不能吞入腹中。我陈兵于莲花镇、八面城,是担心俄军重兵来犯; 至于西丰,先生想必也看出来了,不过是疑兵之举,原因嘛,以先生的见识,想必已了然于胸。对了,就坐着说话。” 于寒不怕露底,以他对清军的了解,只要他不主动进攻,对方是不敢挑衅的,程竺山来访更说明了对方不想打。 程竺山重新坐下,抿了一口热茶后问道:“这么说,大帅眼下没有攻打吉林的打算?” 他很聪明地没问以后,如果不出意料,关外迟早被于寒尽收于手中。 于寒说道:“就像先生说的那样,大敌当前,应一致对外,不能将有限的力量消耗在内斗中。” 程竺山拱手道:“既然如此,学生替将军大人,替吉林万千百姓谢过大帅。” 于寒肃然道:“于某既手握重兵,则有守土保民之责,但仍力有未逮,华夏亿万百姓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这个‘谢’字,实在令于某汗颜。” 程竺山说道:“大帅过谦了,别的尚且不谈,能使辽东几百万百姓安居乐业,不受饥寒之苦,又令列强不敢窥视,在当下已无人能及。” “竺山先生又谬赞了,辽东看似繁荣安稳,实则随时面临刀兵之厄。” 于寒自家人知道自家事,列强没有染指辽东,的确与辽东的貌似强大军事力量有关,也与倭国联合舰队被炸沉有关,还有英俄法德几国相互制衡的原因,最重要的是,列强目前都没做好死磕辽东的准备。 程竺山感叹道:“夹缝求生,何其艰难?我辈唯有不惜一腔热血,才有望搏一个朗朗乾坤。 对了,大帅在报纸上刊登的大作,竺山也曾拜读,那几份报纸至今还保存着,但有闲暇便温习一番,可谓震聋发聩、石破天惊!” 程竺山指的是于寒抄袭千度百科的《论甲午战争反思》和战争纪实《燃烧的甲午》。 于寒长叹道:“可惜,知易行难。” 清廷是不会自上而下变革的,即使维新派没有整出“听议合邦”的昏招以及铤而走险地刺杀老佛爷,当变革触犯到实权派根本利益时,一场血淋淋的变故必然发生。 程竺山知道这个话题不宜深谈,便转口说道:“大帅既然借道,长顺将军想必乐见其成,定不会横加阻拦。别的不说,在对沙俄的态度上,将军与大帅可以说是不谋而合。” 于寒说道:“不瞒先生,我这次北上,一路轻车简从,尽量不惊动各地官府,就是不想长顺将军为难,但树欲静而风不止,看到老毛子在宽城子戗害百姓,便忍不住给了他们一个教训,没想到会牵出这么多事,真是越想省事,越省不了事。” 程竺山笑道:“大帅,这些都不要紧,你看,将军不是把我派来了吗?” 于寒一愣,随后哈哈笑了起来,想不到这位还挺幽默。 程竺山同样大笑,继而说道:“大帅,吉林地薄人稀,产出无几,连年入不敷出,还得朝廷倒贴,将军虽殚精竭虑,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收效甚微,大帅若身处此境,不知有何良策?” 于寒讶然,程竺山竟请教起了民事。他想了想后说道:“我哪有什么良策?论治理地方,和长顺将军相比,于某远远不及。辽东能有眼下的局面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” 程竺山拱手道:“还请大帅不吝赐教。” 于寒说道:“倭寇败亡后留下了大量无主农田,关内又涌入了大量灾民,填充了辽东人口;加上我有点家底,所以才侥幸有了今日的局面。” 程竺山苦笑道:“可惜这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