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时明月今虽在_第二回 洞底花如夏 山头雪未春(4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回 洞底花如夏 山头雪未春(4) (第1/2页)

    王月君三人本想待白卯儿采摘完玉莲之后继续去探寻其他路径,岂知白卯儿玉莲尚未包好,洞口的吴小刚便见到丹杰那面发生了的不幸之事,三人自也无心继续“寻宝”,立即便下得山来。

    她三人上到那半山腰的悬洞之中虽花了半日,其实大多是试路、绕路所致,她们沿着原路直奔下峰,自是不到一个时辰便已赶回了山下。

    然后三人立即又向那天玑峰下赶去,想要查看达邦的情形。

    达邦自然早已无救——不用说达邦了,就算是轻功当世无双的王月君,若要她从数千丈的山崖上失足跌下,显然也只有死路一条。

    但更为不幸的是,当王月君三人赶到达邦的坠地之处时,却连其尸身都见不到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丹杰众人所攀天玑峰虽也十分之高,却也不至于能要人摔得粉身碎骨——何况就算当真是摔得“粉身碎骨”,也不可能连残骸都没有留下。

    但王月君三人在四下找了半日,却连半点残骸都没能找到。

    是因为王月君三人找错了地方、又或者是达邦已遭人毁尸灭迹了吗?

    其实显然不是,因为地上留下的大摊血迹,以及散碎在一旁的衣服饰物都在告诉着王月君三人,她们并没有找错地方。

    所以达邦虽确实已被“毁尸”、但却并没有被“灭迹”。

    人是做不出这种事的,会做出这种事的都不是人。

    这当然不是一句骂人的话,而是说此事当真并非是“人”干的——就算人要“只毁尸不灭迹”,也不至于将达邦的衣物给撕的如此之碎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就在王月君三人寻找达邦的遗骸之时,丹杰也率着众人从天玑峰上下得山来。

    达邦当然已不在众人之中,众人当然都是一副十分难过的神情,甚至丹杰一见到王月君,虽立即便将达邦失足掉崖之事说了出来,却也说得断断续续,显是心中哀伤难以自制。

    其中最为难过的,当然还是要数傅西归了。

    只是傅西归虽是一副凄苦难当的模样,却并不是为了达邦之死难过的。

    甚至当王月君说出达邦尸身已为野兽所噬,丹杰等人虽皆为之色变时,傅西归却像是压根没听到似的,依然望的是洛阳的方向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明月渐圆,明日便是被中原人视为“团圆佳节”的仲秋之日,傅西归虽身子里有一半流的是大食人、或说是古车师人的血,但他自幼长在洛阳,又岂会不知何谓仲秋?

    正如王月君先前对白卯儿所说的那般:“这位傅兄弟除了模样稍有不同之外,其实完全是个中原人。”

    但傅西归此时却宁可自己不是中原人。因为他若不是中原人,就不会再因月近仲秋而“睹月思人”了。

    去年仲秋,傅西归还能有母亲相伴,今年仲秋,傅西归却已是孤家寡人。

    所以傅西归虽未必对达邦之死一点难过之情都没有,但当他因此想起自己已故母亲之事时,达邦当然也就没什么重要的了。

    何况傅西归的这份凄苦,在月近仲秋之时还会被更加放大。

    虽然古人说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,但若说与“缺后定会再圆”的明月相比,人之死别,却又如何还能再会?

    所以对傅西归而言,再也见不到达邦虽然完全无所谓,但再也见不到他的母亲,却是天底下最令他痛心之事。

    傅西归是傅芸活完最后十年的理由,傅芸却是傅西归活完所有生命的理由。

    对傅芸来说,她自胡纳部的消息传回洛阳,儿子便成了自己的全部。但对傅西归来说,他从自己出生之日,母亲就已是自己的全部。

    “所以你就这样独自做着危险的事情?”

    这句话并不是有人对傅西归说的,王月君昨夜虽曾想这样反问傅西归,但她终究没能问出来。

    傅西归先是靠着傅芸遗留的西域札记,独自一人便穿过荒漠险境,其中的凶险他虽没有提及,王月君又如何会猜不到?

    之后这傅西归为了让母亲“回归部族”,又在偷越边界时为守疆将士所擒,若不是恰好遇上了王月君,此时已成了被人用来邀功的“jianian细首级”。

    至于那干被人雇来杀害寻宝人的破落镖师,也不知傅西归是当真没有遇上,还是因为相遇时他并没拿出宝图,总之当丹杰为此担心他,说出那句“傅小兄弟,还好你平安无事”时,他自己竟还完全不知丹杰所指何事。

    他这“西归”的故事,说来也确实是福大命大了。

    “福大命大”虽然听起来是个好词,其实却更能体现傅西归此行惊险至极,说不定何时一个“福缘不够”,他便早已丧命其间。

    而且这些还只是王月君知道的部分,在王月君不知道的地方,傅西归显然还经过了更多的凶危艰险。这也难怪王月君虽曾救过傅西归性命,傅西归却依然会怀疑她“别有居心”了。

    王月君虽不认为傅西归这种做法是正确的,却多少也能理解傅西归的心情。

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