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回 为明图上意 恰识道中人(5) (第2/2页)
天山称为“伟大的腾格里”的这一称呼了。 原来这天山在西域人中本就被称为“腾格里”,这“腾格里”本是古突厥语,其最初之意就是指头顶上的“天”——这或许也正是汉人会将北山改名为天山的原因——其后又被引喻在宗教之中,意指“至高无上之神”。 突厥虽早已在李唐之时便被灭国,其族人也向着更为西方的地界迁去,但或许是因为突厥语十分好用的缘故,其语言中却有很大一部分被保留在了其原先攻占过的西域诸国中。 因为这保留只是语言而非宗教本身,所以“腾格里”便也就成了一种称谓而并非特指原先突厥人信奉的主神,譬如对信奉佛教者而言,“腾格里”指的便是佛祖,对信奉回教者来说,“腾格里”指的便是真主,甚至倘若平等教也杜撰个神祇出来,那其也可以被称之为“腾格里”。 只是寻常西域人将天山称之为“腾格里”是其原意,与汉人所称“天山”之意完全相同,并没有与宗教有关的引喻意思。但若像这丹杰这般将其称作“伟大的腾格里”,那意思便截然不同了。 只有在水源丰厚的天山东脉、广受天山恩惠的车师国人,才会将这养育了一国的大山像神明一般敬重。 而车师国既然在东天山下,其实就在玉门关外,自敦煌一出关便是车师国的地界,并不像去其他国般需要涉险经过穷山大漠。因此中原人与车师国、以及阳关外的鄯善国这二国之间的往来,比西域其余各国加起来都要多,车师人的中原官话自然也会说得流利得多。 何况这丹杰讲的官话比一般车师贵人还要好,加之只从其衣着就能显示其大有身份来头,那自然是自幼便得专心学习中原官话的车师王族之人了。 …… 如果说丹杰方才见到王月君的出手便已大吃一惊,此时见王月君只从他的一句话中便认出他的身份,就更是惊的无以复加了。 虽然王月君解释的的确很有道理,但除了“看衣着”这点可能是一般人都会注意到之外,其余两点,又如何是常人会一下便能注意到的? 但丹杰虽正在发愣,只见其身后两位长者走上前来,抱拳说道:“原来姑娘便是近年来名震江湖素曜仙子王女侠,小王爷不知王女侠身份,贸然出手,还请王女侠勿要见怪。” 王月君细看这二位老者,只见二人目光精锐,步履沉稳,本该是内功十分深厚之人,但二人面色却十分惨白,说话虽流畅通顺,也不免有些底气不足,显是二人许多年前曾受过十分重的内伤,虽此时早已痊愈,但终究是功力大损。 王月君微一沉吟,已明白二人身份,也还礼道:“二位前辈名震江湖之时,月君尚不知‘江湖’为何物,二位前辈倒也不需对月君如此拘礼。”她望向还在发愣的丹杰一眼,又微笑道:“二位前辈劫后余生,能辅佐车师王爷,也是大幸之事,小王爷虽一下便伤了这许多人命,但却是为了相救月君性命,月君感谢小王爷还来不及,又如何会怪罪?” 原来这二老便是昆仑道宗的“昆仑二仙”,二人二十七年前艺成下山,只用了三年便名震江湖。他二人成名之时,王月君还不满两岁,确实也“尚不知江湖为何物”了。 但二十年前、也就是这昆仑二仙出山七年之后,天山玉莲门之人无故害了昆仑道宗三名弟子性命,他二人自也回到昆仑,又与同门共上天山问罪。岂料玉莲门身后正是平等教在蛊惑离间,双方一场大战,昆仑道宗与玉莲门皆死伤惨重、从此式微,这昆仑二仙便也没再出现在中原武林中。 江湖人只道这昆仑二仙也在那天山一役中丧生,并不知二人还是保住了一条性命。只是二人既功力大失,自然也无法再过问江湖中事,于是二人便在天山下的车师国王爷府寻了份职事,自然也就是丹杰小王爷的师父兼护卫了。 这昆仑二仙虽二十年来远在车师,近年却也曾听往来的中原武人提到过素曜仙子的大名。二人虽无法只凭样貌便认出王月君,但要知天底下武功出神入化,观察事物又如此细致入微的年轻女子,除素曜仙子全无第二人想。他二人才见识了王月君的功夫,又见王月君单凭几点细节就能认出他们的小王爷,自然也明白了王月君的身份。 昆仑二仙既听说过王月君的大名,自然也听说过素曜仙子的行事作风,二人会请王月君“勿要见怪”,自然也指的是丹杰方才手下不留情,一下便伤得十数条人命的事情了。 其实虽说王月君自己就算面对“其罪当诛”的恶人,也不会私下便伤其性命,而是擒之交于官府处置。但只要贼人确实该死,她倒也不会苛求旁人非同她一样“手下留情”不可。何况方才之事确实危急,若将她三人换了不懂武功的寻常人,以这些人下手之凶狠,须臾便会尸横就地,丹杰又不知她三人的本事,危急时为相救而伤恶人性命,她当然更也只有感激之情而没有怪罪之心了。 王月君虽不会怪罪丹杰,但那丹杰却好像还想谢罪似的,只见本在发愣的他忽然回过神来,竟想向着王月君下跪磕头。但王月君早有准备,云袖一拂,那丹杰自也跪不下去了。 那丹杰又愣了一愣,却只见王月君微微笑道:“车师一事,那是先人的恩德,与月君无关,小王爷就不必向月君行此大礼了。” 原来丹杰并不是因为王月君“不怪罪他出手伤人之事”便要行叩拜礼的,他会想向这位“美丽的姑娘”磕头,是因为王月君的一位先祖对他车师国曾有大恩。 但王月君却当然不想受这个叩拜之礼。 且不论王月君本就不喜欢旁人同她磕头相谢。更大的原因是,既然王月君认为朝廷责罪时难免的“株连九族”、以及江湖寻仇时常有的“父债子偿”,这等牵连之事其实都完全没有道理。那么王月君先人给旁人的恩惠,当然也就更和她没什么关系了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