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一十二章 (第4/4页)
败?” 严守镜脸上浮现奇怪的神色,向李弘欠身道:“回陛下,那是因为,我军也犯了无法弥补的错误。” 嗯? 所有人的耳朵一下子竖起。 包括苏大为,也投来关注之色。 战报他是看了。 但具体情况,除了都察寺,连兵部也尚不清楚。 毕竟都察寺有远超兵部的情报搜集能力。 在众人关注下,严守镜继续道:“掌管后军的郭待封不知为何,擅离了营守,率领三万余步卒,向大食主力进兵。” 他没把话说透,因为直到现在,都察寺也还不清楚。 郭待封这个举动,究竟是因为薛礼的安排。 又或者是郭待封擅做主张。 现在没有任何消息可以证实这一点。 “后来如何?” “在半路上,唐军步卒被大食国的侦骑查明,大食主力骑兵向唐军直扑,双方在碎叶水附近的怛罗斯展开激战。” 严守镜停了一停,待众人消化这个消息后,才继续道:“郭待封手里除了三万余步卒,还有胡族仆从,突骑施及葛逻禄人,共计两万余骑。 两军交战,最终,郭待封兵败……” 严守镜的声音变得有些暗哑低沉:“步卒折损大半,大营辎重被毁,郭待封只得就地固守待援。” “且慢。” 武媚娘声音透着冷意:“郭待封手里有三万多唐卒,还有两万仆从军,大食人又不是三头六臂,如何将他击败?” “太后,战报十分粗简,据其他消息佐证,臣以为,是仆从军发生叛乱。” 这句话,引得朝堂上所有大臣心中震惊。 以大唐的威望。 从来只有甘心做大唐前趋,为大唐做狗的。 鲜有临阵倒戈的胡人仆从。 这意味着,大唐在西域的威望,已经有了巨大的损失。 那些胡人,已经失去了对大唐的敬畏。 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。 李弘有些焦虑,也有些失态的向身后武媚娘看去:“母后……” 年轻的他,还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。 但也知大唐在西域的局面十分凶险。 武媚娘深深看了他一眼,向着阶下道:“消息确实吗?是突骑施与葛逻禄人都反了吗?” “回天后,现在还无法确认,须待后续消息。” 武媚娘微微颔首,声音里透着肃杀之气:“若证实,一定要将反叛部落夷平,以明大唐之恩威。” “是。” “对了,薛仁贵手里还有一万五千骑是不是?” “没有了。” 严守镜恭敬道:“得知郭待封失了辎重,薛将军大惊下,率军回援,结果遭到大食人的伏击,最后骑兵溃散,薛将军也失去消息,生死不知。 郭待封带着步卒且战且撤,最后的消息,是向着安西四镇退去。 如今究竟若何,也没有确且消息。” 从西域传回消息,至少得半年时间。 若真的发生什么,也早就发生了。 只是帝国疆域如此之广,许多消息会有严重的滞后性。 武媚娘招手,示意一旁的太监王承恩上前,耳语了几句,吩咐王承恩去办后。 再次开口:“西域之事,现在有突厥叛军,有仆从叛乱,有大食人进逼,局势危殆,请问众卿,该如何处置?” “天后,此事毫无疑问,必须速集合大军,发兵西域,将叛乱的胡人,一网打尽,斩草除根。” 一名金甲大将,大声道。 此人是左武卫大将军,魏思其,其父乃贞观名臣魏征。 “不然!” 又一员大将出列道:“我军在西域已经接连两次大败,若再要用兵,绝不容有失,如此重大之事,关系国运,怎可仓促出兵?必要计议周详,准备万全,再遣精兵良将,数路并发。” “此言差矣!” 又一员大将出列,此人一脸虬髯,双目圆瞪道:“救兵如救火,迟恐不及,若敌军进击,四镇必失,四镇若失,则安西大都护势必动摇。 若是裴行俭支撑不住,我军在西域将全线崩塌。 到那里,便是泼天大祸。 西域商道断绝,各国藩属,将断了往长安之路。” 这番话,显然戳到一些重臣的痛处,引起不少人深思。 商路、利润,还有帝国的版图,自太宗时起,坚定不移经营西域的战略。 “各位将军,容在下说一句。” 一阵清咳声后,一位中年大臣出列,向着武媚娘和李治手持笏板行礼,然后向着一众军将道:“几位将军说要进兵,用兵的事在下不懂,但在下掌着户部钱粮,自从先帝封禅以来,各地灾祸频发,朝廷救之不及。 如今长安大旱,府库无粮,百姓多有饿死,至今无法解决。 此时要对西域用兵,敢问钱从哪来?粮草呢?战马呢?兵器辎重呢?还有兵从何来? 关中大灾,此次遭受重挫,连府兵都靠树皮草实充饥,不知饿死多少。 敢问几位将军,如何用兵?” 这话,不光令众大将呆住。 就连高坐在龙椅上的李弘,珠帘后的武媚娘,脸色也变得颇为难看。 什么时候起,大唐竟变得如此困窘了。 但不得不承认,这话虽不好听,但却绝对无法忽视。 大唐府兵,过半都在关中。 天下重兵,云集关中。 再加上关中出陇右最近。 历来对西域用兵,都是征召关中的折冲府。 但是这次受灾,关中元气大伤。 这种情况下,哪里还征召得到足够兵源。 还有粮草、后勤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 关中刚遭旱灾,至今没能恢复元气。 府库粮仓,穷得可以跑老鼠。 这种情况下,就算有兵,又哪来的粮? 没吃没喝,没钱,你让大唐用什么和大食人在西域争锋? 用什么去平息叛乱? 拿头去顶吗? 从泰山封禅时,大唐疆域扩张至巅峰。 雄踞天下,辉煌如日月。 到如今,才过去几年。 什么时候起,那个光耀万年,伟大的帝国。 武德充沛的大唐,竟然到了如此困难的田地。 李弘也不禁在心中哀叹。 始知父辈创业艰难。 积累起家底,可能要十年,甚至数十年的时光。 而只是几年的天灾,便让帝国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。 现在的尴尬就在于,西域是帝国的底线,事关生命线,绝不能放。 但是要用兵,却无钱无粮无人。 沉默中,有一个弱小的声音低声道:“听闻郡公为异人,修为通天彻地,何不派郡公去西域,有郡公出手,足抵十万兵。” 唰! 所有目光,一下子集中在苏大为身上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