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不良人_第一百一十二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百一十二章 (第2/4页)

面子上估计不太好看吧?

    阎立本心中思忖着,忍不住目光投向狄仁杰。

    这位大唐的神探,据闻与苏大为也是知交好友,被视为苏大为一党。

    不过此时,狄仁杰脸上并无异状。

    只是平静的站在那里。

    仿佛对出列站成数排的那些将军们视而不见。

    没有异状,就是最大的反常。

    这次,苏大为必然是想做点什么。

    他究竟想做什么?

    阎立本心中思忖着,决心看下去。

    他是忠厚本分之人。

    也是实干型的官员。

    并无意于朝争。

    在太后与李弘之间,并不想选边站队。

    只要是朝廷的旨意,他按着本份遵照便是。

    大殿上,香气氲氤。

    珠帘后的武媚娘似在沉吟。

    还未开口,就听到李弘抬头,头上金冠冕旒珠玉碰撞,发出清越声响。

    “准奏。”

    这是李弘第一次抢在武媚娘前出声。

    声音里有一种难掩的兴奋之意。

    像是冲破某种禁忌。

    珠帘后的武媚娘,暗自皱了一下眉头,但却没出言发对。

    只是眼神颇冷的看了一眼李弘的背影,继续投向下面站立的众将身上。

    停留片刻,目光移开,落在一直站在将领中,手持笏板,沉默不语的苏大为身上。

    他高大的身形,就算站在一众大将军中,也是异常醒目。

    如同一个巨人。

    阿弥,究竟想做什么?

    片刻之后,两副地图在殿上被挂了起来。

    地图旁,还各有一个巨大的沙盘,分别是辽东和西域的地势地形。

    虽然还比较粗陋,但比之过去平面的地图,已经是立体太多。

    一眼能分出个大概来。

    沙盘之法,是当年苏大为献出的。

    被萧嗣业大加赞许,引入兵部。

    但可惜也没向唐军全军推广,一向被朝廷和兵部珍而视之,等闲密不示人。

    朝中传闻,兵部和工部,已经着手在做大唐万里疆域沙盘。

    已经做了好几个年头。

    究竟进展到哪一步,无人得知。

    总之在圣人眼里,此物乃国之利器,镇国之宝。

    乃唐军中最高机密。

    除非圣人参与的最高军事会议,等闲不得示人。

    此时,军事地图,与沙盘都列出来。

    而都察寺卿严守镜,以及掌管兵部情报的高级书吏,也被征召上殿。

    武媚娘带着威严的声音响起:“如今图已备好,各位将军,有什么想问?”

    程处嗣微微侧脸看一眼身旁。

    苏庆节上前几步,叉手道:“回太后,臣曾在西域从军,由臣来说西域之事。”

    在苏庆节身后,大将军程务挺也跟着道:“臣曾随总管征过辽东,辽东之事,由臣来说。”

    程务挺乃是东夷都护程名振之子。

    向为大唐年轻一代名将,战功卓著,由他来说辽东之事,极为合适。

    武媚娘微微颔首:“开始吧。”

    苏庆节再次行礼,走到西域地图,随手拿起一支竹杆,点向地图道:“此处为长安,从长安出陇右……若全速奔袭,三个月可至武威。”

    点了一点瓜洲一侧:“这里是酒泉,昔年我等在此地阻挡吐蕃人的攻势,再往前,便是安西大都护的领地,以安西大都护为首,继续向西,便是安西四镇,为我大唐前出哨所,也是大唐在西域保持威慑的象征。

    过了四镇,再前出,便是碎叶水,昔年我军在这里追击过西突厥叛乱可汗沙钵罗。

    碎叶水以西百里,便是怛罗斯,这里……”

    苏庆节对西域地名,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。

    经过他这般解释,朝堂上三省六部,各部重臣,都对西域环境,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。

    坐在龙椅上的李弘也有些兴奋的瞪大眼睛。

    身子略有些不安的扭动了几下。

    过去十几年,他都被养在深宫中,经受的是儒学经学大师的教导。

    何曾这般接触军事。

    这一切,对他是极新奇的体验。

    介绍完地图地名。

    苏庆节的脸色变得严肃了许多:“臣现在,想说一下我军在西域两次大败的情况,然后请太后、陛下,还有各位大臣、将军们定夺,对西域用兵之策。”

    “准。”

    苏庆节此次目光投在沙盘上,绕着沙盘走了半圈,似在回忆着什么。

    这个摊开的沙盘,足有三丈宽,四丈长。

    如此巨大,就算在兵部所制的沙盘里也极为罕见。

    殿上朝臣,隐隐有些猜测。

    估摸着这大概是兵部与工部联合制的大唐万里疆域的部份。

    光是陇右到西域部分已经如此巨大。

    若是大唐万里疆界,只怕能铺满兵部的议事厅吧?

    想想真让人心潮澎湃。

    也只有亲眼看到如此立体的图样,才知道,大唐是如何的恢宏伟大。

    “陛下、太后,请看这里。”

    苏庆节白皙的面上,两眼凛然有光。

    头盔无法将全部长发遮掩,有几缕略带蜷曲的鬓发从缝隙伸出,透着几分野性。

    他的竹鞭指向陇右。

    “李敬玄当日从陇右进兵,直至瓜洲休整,此时听闻斥候回报,发现突厥人的踪影,于是派了先锋出击。

    结果一次斩了三百余首级回来,并且抓回几个活口。

    事后经军中斥候审讯,确认叛军正在四处放牧和劫掠,收集粮草。军中各参谋议事,认为可趁此机会,设下诱饵,引突厥人主力前来,再将其围歼。”

    停了一停,苏庆节等众人消化片刻,竹鞭继续指着下一个地点:“李敬玄认为不需那么麻烦,敌分我专,只要将集中兵力,沿着水源扫荡一圈,便可将叛军歼灭,若不成,也可以掳获突厥人的牛马羊群,以充我军之资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将军萧嗣业与之持相反意见,两人相持不下,最后决定由萧嗣业领二万骑设伏,诱突厥人入包围。

    而李敬业则亲率大军,沿河追寻突厥人主力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众人都听得入神。

    并没有任何人出声发问。

    在场的大多是知兵之人。

    就算如阎立本和李弘、武媚娘、狄仁杰等,就算没领过兵,也是聪明过人之辈。

    一听之下,没听出这两个战术有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无论是设伏,又或者是以水源寻找敌人主力,都是可行的策略。

    至于李敬玄坚持沿河流进兵,这也是行军必然的选择。

    一是大军人吃马嚼,需要水源。

    同样那些突厥人也不可能离水源太远。

    少数零散的人还可以凭随身水囊支撑。

    若是突厥人的主力,一定也离河不远。

    而且胡人习性,走到哪,便放牧到哪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