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明_491 糟粕的恶果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491 糟粕的恶果 (第1/1页)

    概括起来就是,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理论上来说,儒家文化有他的特点,但是同样的,其中也有糟粕。

    而糟粕却是越来越明显。

    想当年,孔子也是腰佩长剑,能文能武,一直到唐朝,都是左手书右手剑。

    你若是通文墨,我就拿诗词歌舞砸你。

    你若是晓武艺,我便用刀枪棍棒压你。

    但是从宋开始,因为统治阶层的引导,渐渐的丧失掉他血性的一面。

    反而糟粕那部分,也就是对人性的压抑越来越明显。

    任侠之气渐渐消散,只剩下“温良恭俭让”。

    而这几个字的背后,便只剩下对人性的压抑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形成的压抑便会和人性的本能需求,产生冲突。

    压抑的越厉害,冲突的也就越厉害。

    等到一定程度,便是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    爆发之后,就会产生人性的扭曲。

    事实上,一定程度上,这个事情还能从岛国反映出来。

    他们自认为对唐宋乃至明代的儒家精神继承的很好,别的不好说,人性的压抑确实十足的厉害。

    于是乎,表面上文明礼貌,骨子里却会有咬牙切齿以及各种变态的事情发生。

    可以说,岛国的状态,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当时文化中糟粕部分的一种传承。

    再说华夏,事情发展到南宋时候,理学大家朱熹的理论,又成为人性压抑的一块巨石。

    他老人家提出来的,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

    在原来的基础上,更加禁锢,都不是说压抑了,基本上是奔着消灭任性的需求本能。

    在他的观点里,每一个读书人,都应该成为,思想道德上的君子,没有半分污点的那种。

    可是,这种情况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,谁还没有点保留的小心思?

    但是,统治者喜欢啊!

    于是乎,人们只好上行下效,至少表面上要说的过去。

    最后的结果呢,就是典型的伪君子。

    满口仁义道德,一肚子男盗女娼!

    而十分不幸的是,随着历史的进程,朱熹的理学在明末成为主流。

    所以明末的知识精英很多都是自私自利的伪君子。

    而儒家文化里边的这些糟粕部分,说起来能算是汉jianian文化的源泉。

    理学思想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读书人,在民族危亡之际,很容易变成出卖民族利益的汉jianian。

    某种程度上来说,明末是历朝历代汉jianian文化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时代。

    当年八旗军攻陷南京,南明官员成群结队请降,扔在八旗将领门口的官员手牌堆成山!

    而在历史上,东林党著名大儒,现在还是一个小官的钱谦益。

    更是因为“水太凉”不肯以身殉国,这个时候,他还没有一个风尘女子有骨气。

    这样的汉jianian文化,便是影响凝聚力的根本。

    如何解决?

    本来应该是个很难的课题,但是在方书安面前,并不是。

    因为历史的发展,已经告诉他,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答案。

    文化凝聚力遇到侵袭时,就得依靠一个坚强信念来重塑民族的凝聚力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